2023-06-05来源:揭阳房探网正文:关注建筑质量:390个标准“治”不了建筑渗漏
“透气是整个建筑里面的一小部分,造价只占到工程总价的1.5%左右,但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和寿命,也必要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目前全国的工程质量案件当中,渗水的案件占25%~30%,而且每年都在下降。”中国建筑学会施工与建材分会透气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林标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标准多,却治没法房屋渗漏高发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和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用一年多的时间调查了全国28个城市的850多个社区,探访了2000多栋楼房,找到建筑屋顶的渗漏率是95.33%,地下室渗水亲率是57.51%,住户的渗漏亲率是37.48%。
虽然这里的渗漏率是按照专业人士的计算方式,整个屋顶、房间或地下室只要有一个渗水点就算作渗漏,但渗水高发的事实依然十分惊人。
“建筑外观是大家看见的,而透气是看不见的,防水品质几乎是内在的质量。但渗水会使钢筋锈蚀,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叶林标认为。
“做到不漏水的房”,在不久前举办的2014中国(太湖)建筑防水高端论坛上,这项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沦为各方专家了解研讨的议题,“不渗水”沦为目前我国建筑难以完全达到的高标准。
“目前我国的透气标准是全世界最少的,材料标准300个,施工规范90个,涉及政策文件也是最多的,透气新技术和新材料也是最少的。但是建筑物年年溢,年年修。”说起治不好的建筑渗漏“高发症”,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防水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沈春林情绪兴奋。
追责任,谁都无责该“责”谁
当一个建筑工程再次发生渗水后,经常会遇上这样的局面:建筑设计师说道,我是按照规范做到的,没有违反规定;透气施工队说道,我们是按照标准去采购的,施工也按规定做到了;监理说道,我是按照质监标准做到的检查……业主责问,我花上了那么多钱还漏水,钱都哪儿去了?
叶林标指出,导致房屋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设计不做到,占到漏水原因的26%;二是防水材料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渗漏占到22%;三是施工不合格,俗话说“三分材料七分施工”,48%的渗漏是由施工不当引发的;四是在管理、确保、用于、成品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又导致4%的渗水。
“做一个好工程是不更容易的,设计、材料、施工、加装、现场管理,任何一步不做到都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对此我们有很深刻的体会。”叶林标说道。
建筑透气协会理事长朱冬青说,目前我国的建筑防水总产值已经超过1500亿元,但是建筑透气行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且是领先产能居多,市场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市场恶性竞争白热化,假冒伪劣猖獗,行业的诚信备受挑战。
医治根,清除黑色产业链
“由于建筑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瑕疵,比如最低价中标,层层分包,建筑监管不是很到位,使大量假冒伪劣产品流向市场。再加上建筑终端市场上大多由没有资质或者缺乏技能的工人来施工,假冒伪劣材料和无技能的施工人员成为建筑防水市场的主体,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黑色的产业链,使得建筑渗水高发。”朱冬青说。
“解决渗漏顽疾,必须动员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彻底改变我国防水行业不存在的‘小企业过多低价竞标成风’的现状。引导技术进步,推展产业升级是透气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中国建筑透气协会副理事长、凯伦建材董事长钱林弟特别强调。
在2014中国(太湖)建筑透气高端论坛上,各方专家学者纷纷建言,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强化对整个建筑透气产业链的监管和引导:
——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从各个环节遏制“黑色产业链”,通过执法人员信息、违规信息、失信信息、质量失信“黑名单”等信息公开有效地遏制无序竞争,增大社会和舆论监督力度;
——企业要承担防水材料和工程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自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产业升级;
——行业的组织协助政府强化监管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行业自治,规范市场秩序,落实行业自律公约,继续不断扩大行业质量动态监督和质量约谈范围。行业协会要完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